根據警政署統計,我國每月皆有2萬5千至3萬件交通事故,且造成約4萬民眾受傷,所以上述問題亟待解決。不論是因法規不完善,或是民眾對於法規的不瞭解,這部分皆需相關部會來共同完善。隨著我國民眾法律意識的提高,社會大眾皆有共識,認為預防重於懲罰。祁文中次長曾於2017年提出研擬「道路交通法」草案作為完整的交通專法,並會將「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」融入,將重點改為以教代罰,再依該法訂定與交通安全相關的法規,然至今尚未有進展,交通部應盡速推動立法進程。
另國人使用自行車的風氣日趨盛行,自行車不僅是休閒工具,也逐漸成因環保意識抬頭逐漸轉變回為短程使用的運輸工具。然依據警政署之統計資料顯示,106年起自行車使用者受傷人數比例增加,排名升為第3位,足以顯現自行車事故的問題也越發嚴重。綜觀歐美等先進國家,為避免發生自行車事故,多採取設立自行車專用道的方式,然台灣地狹人稠,並非所有地方都能劃設專用道,故以其餘方式補強則更顯重要。為促進道路使用者的公平,先進國家均集中努力改善更脆弱的道路使用者的安全,反觀我國是要求行人及自行車騎士負擔較多的安全維護義務,交通部應積極宣導並檢討現行法律是否需要修改。
大眾運輸自4月1日起可拒載發燒的乘客,可有效抑制疫情擴散,針對各車站、列車旅客實施全面量測體溫。但是台鐵人力不足的狀況已多年,目前規劃除了大站設有紅外線測溫,其餘皆採額溫槍量測,由列車長幫忙量,引發第一線人員反彈。這部分台鐵還是要盡快提供解決方案,避免第一線人力不足,形成防疫的破口。
而隨著疫情持續,許多民眾已減少出門,就連用餐也是依靠如UBER EAT、Foodpanda等外送平台來協助,而依規定外送平台都屬於汽車運輸業,業者有責任確保安全事項並負安全管理責任,然目前相關業者推出的防疫措施如執行「防疫自主檢查」、「確認體溫是否超過 37.5℃ 」、「上傳戴口罩照片」及「上線前確實清潔保溫箱」等皆屬建議性質,並無強制執行力,若有運送人員染疫恐造成防疫破口,交通部應研擬對策避免上述情況發生。